最新訊息 : 關於大溪老茶廠
1899年 三井合名會社來臺開拓茶園 台灣農林大溪老茶廠起源於西元1899年三井合名會社來臺開拓茶園,並於1926年在大溪水流東地區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(當時名為角板山製茶工場), 起初以生產烏龍茶及包種茶為主,因應歐美市場需要, 1928年始改製紅茶,此後更成為台灣外銷紅茶(外銷世界各地名聞遐邇的日東紅茶)主要之製茶地。 |
1946年 角板山茶場更名為大溪茶場 1945年 (民國34)台灣光復,我政府接收日資企業,有關茶業部份, 1946年由農林處收編成立官營的「台灣茶業公司」,後改組為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業分公司,同時角板山茶場改名為「大溪茶場」。 1955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,完成將公營農林公司開放移轉為民營。早期農林即擁有數千公頃茶園、完善機器設備的八大製茶工場及專業茶葉技師群,對茶園管理、各式茶葉製造加工、國內外銷售,均具備良好的基礎與專業,對光復後的臺灣經濟更有相當大的貢獻。1973年 台茶外銷量達最高峯其中台灣農林公司所生產的茶葉超群絕倫, 享譽國際佔茶葉外銷翹楚地位,大溪茶場所扮演的角色亦至關重要。 |
1959年 大溪茶場浴火重生與老蔣公因緣 約1956年 (民國45年)大溪茶場疑因操作製茶機器不慎,引發祝融燒毀廠房,蒙老蔣公在前往角板山行館途中路經水流東,卻不見原本熟知的茶場,詢問原委之後,遂下令工兵全力協助重建,在1959年 (民國48年)順利落成,至今廠內仍保存著當年雋刻在茶廠牆上落成的石匾,為這段歷史留下見證。 |
2012年 歷經蛻變的大溪老茶廠 自1979年 (民國68年)起,因亞洲其他國家大量生產及出口低成本廉價茶葉,台茶外銷在國際上漸失去競爭力,再加上1982年 (民國71年)政府廢除製茶管理規則,小型製茶工廠暴增等因素,致使台灣農林公司為營業成本考量、順應市場需求,朝多元化經營,遂自1995年 (民國84年)暫緩大溪茶場製茶運作。 近年來因人們對於悠閒樂活環境的需求,國內的休閒觀光業蓬勃發展,台灣農林更在此時致力於土地的活化,經營有機健康休閒事業,恢復茶業榮景,於是在2010年 (民國99年)將大溪茶場正式更名為大溪老茶廠,並開始著手老茶廠的整建計劃,使大溪老茶廠以煥然甦醒之姿,依然屹立在靈秀山間,再次飄散悠遠茶韻風采,期盼您前來品味茶香與歷史的痕跡。 |